充当救世主?为什么总是传闻中国车企收购海外品牌

丨19/2/17丨阅读15424评论(0)

近日,关于吉利收购菲亚特克莱斯勒旗下的阿尔法·罗密欧、玛莎拉蒂品牌,以及长城汽车收购塔塔汽车旗下的捷豹路虎品牌的消息层出不穷。虽然吉利官方已经正式否认,长城高层也回应“并未听说”,但是这一切都只是空穴来风吗?为什么总是会有中国车企要收购海外品牌的传闻呢?

首先让我们盘点一下过去中国车企的收购案例。早期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在花了约40亿人民币的代价以后,却因为双龙最终申请破产保护导致上汽这一笔资金打了水漂。不过上汽并未就此止步,紧接着就收入了英国品牌MG和罗孚,并成功打造为现在的名爵和荣威两个品牌,跻身主流品牌的行列。

2010年吉利汽车以18亿美金的价格从福特手上接过了沃尔沃品牌,不仅扭亏为盈,销量更是逐年提升,2018年的全球销量超过了64万辆。2017年吉利又收购了宝腾汽车和路特斯品牌,并计划在武汉将路特斯正式投入国产。

除此以外,宝能集团收购萨博并成立国能电动汽车(NEVS)、福田汽车收购宝沃品牌都是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品牌的案例,虽然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这仍然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一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车企愿意投入巨资收购呢?

一、推动自身技术的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各板块的技术积累有限,虽然在近几年飞速发展,但是与大众、丰田、本田等世界一流车企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研发,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赶上的。收购成熟的海外品牌,获得其平台、技术、生产线,无疑是帮助自身技术发展的快捷方式。

最好的例子就是宝马在收购了罗孚后,利用旗下路虎品牌在SUV领域的丰富经验为自己的SUV车型发展做铺垫,宝马首款SUV X5的两段式尾门的设计就是受到了路虎揽胜的启发。吉利汽车近期性能和品质的显著提升也并非和沃尔沃完全没有关系,领克01和沃尔沃XC40就都诞生自沃尔沃CMA模块化平台。

二、更利于中国品牌走入国际市场

中国车企想要做大做强,仅仅将目光放在中国市场自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出去进入海外市场。但想要在“别人的地盘上撒野”谈何容易,且不说车型的产品力是否能与对手匹敌,光品牌知名度就要差一大截。收购海外品牌以后,除了获得所收购的品牌带来的利润,更可以借其衣钵将自己的产品推向海外市场。吉利在收购宝腾后,就将国内热销的博越换标成宝腾X70,顺利登录东南亚市场。

三、提升品牌力

现如今仍然有不少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缺乏信心,认为国外的品牌和产品会更加出色。而在收购海外品牌以后,很多车企会毫不忌讳地说旗下车型是运用了某某品牌的技术,甚至利用“有某某血统”之类的话术,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增强消费者信心。假如说长城真的收购了捷豹路虎,到时的哈弗或者WEY品牌车型有着与路虎同样的血统或者技术,您是否会更愿意为它买单呢?

说了这么多优点,并不意味着中国车企就可以盲目地吞并海外品牌,毕竟我们也有失败的例子在前面。首先,被抛售的品牌肯定是经营状况不佳的,谁也不会把一棵摇钱树送给别人,所以背后需要的是巨额资金,家底如果不够厚实很难指望它能实现复兴。福田汽车2018年净利润亏损32亿元左右,宝沃品牌“扶不起来”让福田汽车无奈之下只能将其抛售给了神州。

另外,文化差异同样值得重视。上汽收购双龙的案例中,上汽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败给了双龙汽车强悍的工会,能否让收购的品牌“乖乖听话”并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再者,在现如今的经济环境下,外国政府的各项政策在保护自身企业的同时也在百般阻挠中国车企的发展。因此如果不是真的“凉透了”,中国车企想把世界知名品牌收入囊中绝非易事。

茶哥小结

总的来说,出现中国汽车企业收购海外品牌的消息,其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海外品牌经营不善还有中国企业发展的信息与决心。但是中国车企不是救世主,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每一步都必须谨慎。况且收购绝非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有自身不断做大做强,通过提升品牌力和产品力来吸引消费者,才能在与世界知名品牌的竞争中占据上风,而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根本。


关注微信号:12缸汽车(kf12gang)看更多猛文。

关注
[]
作者暂未填写简介